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四号楼
邮箱: wendy@newiser.com.cn wangzhifang@newiser.com.cn
什么情景需选择“内外部专家共创式内部课程研发模式”
文章来源:北京智慧传承管理顾问有限责任公司 人气: 发表时间:2016-04-22最近一两年我们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发现,企业对各类培训的“实战、实用、实效”性要求越来越高。大量外部采购课程与师资实施培训的效果,如培训经理们的时常感受“有理论高度,但在针对性与接地气等方面显得不足”。因此“内部研发课程与培养师资,部分替代外部采购课程与师资”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培训经理们逐步开始尝试引进外部课程开发专家与工具方法,研发内部课程以提升培训项目的针对性与落地性,如某培训经理所说:“内部研发的课程更多讲干货、接地气、说行话”。
内部课程研发模式选择不对会导致效果不理想
目前企业课程研发模式应用最多的是“引进外部课程开发专家+内训师的开发模式”(又被称为教练辅导式或行动式课程开发模式)。
是否引进外部课程开发专家与工具方法,内部课程研发效果就能得到保障?尝试过内部课程研发项目的培训经理们对此会有深刻的体会:“未必!”。因为,除了课程开发专家与工具方法外,还有一些重要因素制约课程研发效果,例如:
案例1:A公司引进外部课程开发专家与工具方法,内部形成数个由生产制造领域专家组成的课程研发组,开发“高效生产现场管理”、“质量事故处置”、“设备预防性维修”等主题课程,用于后备专家队伍培养。因公司数年前在以上领域分别引进了“精益生产”、“6西格玛”、“预防性维修”等系统的理论方法体系,经过这几年的内化与实践,产生了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成果(正面与反面)。因此,A公司专家利用这次课程开发过程对“理论方法体系”与“内部最佳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梳理,结合外部课程开发流程工具方法,开发发出了“有理论高度,又有落地实践性”的精品内部课程,验收获得公司领导班子的高度认可。
案例2:B公司引进外部课程开发专家与工具方法,召集部分优秀中层管理者,开发一批适用于基层班组长的通用管理与技能类课程,用于新任班组长培养,例如《班组长高效沟通》、《班组高效执行》、《员工教练与辅导》、《班组绩效管理》等。尽管是优秀管理者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但大家对相关管理领域理论方法并不熟悉,开发过程也使用了大量课程开发工具与方法,但课程开发过程还是非常艰难。课程开发成果验收评价“课程内容比较零散,不成体系”,“课程内容就事论事多,缺乏理论挖掘的高度与深度”……项目成效显然是不理想。
为什么A公司内部课程研发项目效果良好,B公司却效果不佳?
内部课程研发模式选择需考虑四个关键要素
基于以上正反案例,结合智慧传承课程开发团队上百个内部课程研发项目经验,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通常内部课程研发模式选择需考虑四个关键要素:
类别 | 要素 | 要素解读 |
内部因素 | 内部岗位实践经验认可度 | 企业有没有成熟的,大量丰富的,被内部公认的岗位实践经验及对应的岗位专家人选(正面与反面) |
有没有方法论体系成熟度 | 有没有成熟的方法论体系,既通过外部引进吸收或是内部梳理与提炼的,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认知度与共识度的,用于解决某领域问题的模式、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 | |
外部因素 | 外部课程开发专家执行力 | 是否具有长期的企业工作经验,对企业运营有深刻洞察;是否具有课程设计、课件制作与课程包开发、“人课合一”内训师训练等全流程有成熟的理论底蕴与娴熟的操作经验;是否有数十项各类型课程开发项目成功经验的积累;有没有多人团队,支撑多门课程研发的现场开发辅导。 |
课程研发流程与工具方法易用性 | 有显性的课程设计开发流程与工具方法,并且易于现场训练内训师熟练掌握这套工具方法,培训后可用于自己或指导他人设计与开发课程。 |
当然,除以上四个关键要素外,业务部门配合度与内训师意愿度等因素也是需要在决策依据范畴之内。如果,以上四个关键要素评估结果情况良好,其他因素无明显制约性,那么引进外部课程开发专家与工具方法研发内部课程成功的概率就比较大了。智慧传承团队的经验,企业的研发、工程、生产制造等一线核心业务类课程的研发通常容易符合以上四个关键要素,可采用“引进外部课程开发专家+内训师的开发模式”,成功概率大,案例中A公司既属于此类情况。
什么情景需选择“内外部专家共创式内部课程研发模式”?
如果内部岗位实践经验与方法论体系不成熟,如果还是采用“引进外部课程开发专家+内训师的开发模式”很容易出现“课程内容比较零散,不成体系”,“课程内容就事论事多,缺乏理论高度与深度”的状况。
目前大量快速扩张与高速发展的企业普遍面临内部岗位实践经验与方法论体系不成熟的情况;此外,各级团队管理类、职能管理类、市场营销类、项目管理类岗位专家也面临无法言说“方法论体系”的情况。案例中B公司既属于此类情况。那么以上状况,企业还能研发内部课程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可能“引进外部课程开发专家+内训师的开发模式”不再适用,需要引入另外一种开发模式:“内外部专家共创式内部课程研发模式”:
内外部专家共创式内部课程研发模式解析
角色 | 任务分工 |
企业内训师团队 | 针对需求分析任务与锁定业务痛点;萃取岗位经验与案例;参与设计与制作课程。 |
外部方法论专家 | 提供科学化管理理论与方法资料与外部最佳实践经验、参与课程内容开发教练辅导、参与课程评审。 |
外部课程开发专家 | 提供课程开发工具模板,引导课程开发流程,参与课程开发教练辅导与评审,提供课程美工排版、微课制作与上线、课程宣传资料制作等后续开发任务。 |
令人惊喜的是,内外部专家共创式内部课程研发过程,也是内训师专业能力修行与提升的过程,正如学员反馈“课程研发过程中,与外部专家的研讨碰撞,专家给予的启发与辅导,让自己的专业知识架构系统极大扩充与发展,看明白了,想清楚了,成系统了”。
“内外部专家共创式内部课程研发模式” 是各中高层团队管理类、基层班组长类、职能管理类、市场营销类、项目管理类、新员工类及其他细分专业领域类内部课程研发的首选模式,既研发出了内部课程,又培养了队伍,一举两得!
作者介绍:
马京老师:智慧传承联合创始人,资深顾问,专注于课程开发与内训师培养、培训体系规划领域。北京师范大学职业技术专业硕士。十年大型企业学习发展工作经验。曾任华为大学培训运营经理,内部讲师培养与流程管理负责人,特变电工集团学习与发展中心主任。百年基业内训师培养与课程开发业务高级合伙人。曾获得华为大学09年十佳培训引导师。他在企业大学与培训运营体系规划、内训师发展与课程开发领域研究与实践经验丰富,曾带领团队完成国家电网高培中心,中国移动总部学院、工商银行总行、南方电网总部、百度技术培训学院等课程开发与内训师培养、学习地图、培训体系规划等高质量精品项目。
智慧传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谢谢。
智慧传承:组织经验沉淀与传承一站式解决方案专家
相关新闻